嫩贼小说网

嫩贼小说网>江湖门主 > 第六百零三章 孙承宗误国(第2页)

第六百零三章 孙承宗误国(第2页)

天启二年(1622年)王在晋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,经略辽东、蓟镇、天津、登莱,特赐蟒玉、衣带、尚方宝剑。

王在晋认为:“辽东之事,一坏于清河、抚顺,再坏于开远、铁岭,三坏于辽阳、沈阳,四坏于广宁。初坏为危局,再坏为败局,三坏为残局,至于四坏——捐弃全辽,则无局之可布矣!逐步退缩之于山海,此后再无一步可退。”

朝廷以为:王在晋铁骨赤心,雄才远略,识见如照烛观火,肩重如迎刃理丝,但秉正不阿,人醉独醒!对王在晋推崇备至。

但王在晋的一系列主张,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、主事沈棨以及赞画孙元化的反对,袁崇焕要求修筑到二百里之外的宁远边墙,但王在晋不听。

袁崇焕直接写信给自己的老师,大学士管兵部事的孙承宗,孙自请行边,亲赴山海关。孙承宗与袁可立齐名,也是帝师,是朝廷名臣,于是,皇帝大喜,特加孙承宗太子太保,赐蟒玉、银币,以示隆礼。孙承宗回京后,面奏王在晋不足任,改任南京兵部尚书。

在晋既去,承宗自请督师,任用马世龙,结果事败,孙承宗受了牵连辞官回家闲住……

王在晋双眼一亮,随即,神色一黯,摇头道:“我这点策略,连火东先生、孙承宗、袁崇焕等人都看不上,又何况国公?国公以骑兵破骑兵,立下不世之功,远胜我等啊。”

火东是孙元化的号,孙元化当初与袁崇焕合作亲密,与王在晋意见不合,算是政敌。常威下意识的看了在座的孙元化一眼,笑了笑没说话。

孙元化面色不虞,“当初之事,岵云先生莫要再提,如今国公给咱们做了榜样,此事就此揭过如何?”

王在晋默然道一句:“那最好!”

王在晋话里话外还是有气,这也难怪,当初王在晋在孙承宗手上可是吃了大亏的!

天启二年,王在晋任辽东经略后提出了一个八里铺方案,实际上这个方案是解决辽东形势的最好方案。为什么这样说?

因为最好的防守地在山海关,但山海关有一段城墙修建在高岭之下,如此可使敌人居高临下俯视城内,王在晋给出了解决方案,那就是在八里铺再修一道城墙将这些高岭围进来,如此就可以以最小的预算实现对山海关的防守。

但袁崇焕、孙元化等人不服王在晋,上书朝廷,袁崇焕还私下向自己的老师孙承宗诉苦,于是,皇帝派内阁大学士孙承宗巡阅山海关。

孙承宗手上有袁崇焕、孙元化等一线将官的奏疏,可谓来势汹汹,刚到山海关便径直找上辽东经略王在晋,上来就是一顿声色俱厉的质问。

孙大学士问:你说要修八里铺重城?修好了是否就把现在这四万人都填进去守?

王经略答:要另外增加四万人。

孙大学士一听气势暴涨:王经略,新旧两城,四万加四万,就是八万人,你有这么多兵吗?朝廷要加多少饷银?其他地方还守不守?

再者说,新旧两城相距八里,八里之内有旧城前的地雷和陷阱,倘若新城的守军败退下来,撤向旧城,那些布置岂非成了给自家人准备的?若新城溃军身后有追兵,那你是开门放他们进来,还是不开门让敌军杀了他们?

另外,如果新城能守住,那旧城用来干什么?

王经略口才是比不上孙大学士的,当时被着一连串问题给弄懵了,半晌才回: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给溃军。

孙大人听了是又好气又好笑,气是因为王经略太笨,笑是没想到王经略笨成这样:兵法讲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,可你王经略却先就把逃跑路线预备下了,那不是成心让新城守军贪生怕死吗?你王经略放弃了外围阵地不说,还退到关前八里来再修一座城?怎么能保证京畿安全?

王经略虽然没有准备,也没有帝师那种口才,可人家也是进士出身,是辽东总指挥,绝不是易与之辈。听了孙承宗的质问,才明白这位是来找茬的。

当下不慌不忙的告诉孙大学士:这几万边兵是兵痞子,特别擅长逃跑,你说有督战队?也用!你能退一个杀一个,但跑的太快,杀不完啊。

如果真遇上后金精锐,排在最后的督战队会直接改前队,抢先逃跑。鉴于这种情况,我才要两座城,来稳固军心,打消他们逃跑的念头。

具体怎么操作才能稳固军心呢?很简单,这新城就是死地,一旦进去了就只有死战到底。

孙承宗面露惭色,他发现自己上当了。王经略根本就是在设陷阱,而且还就盼着自己那通“陷阱为新兵设乎”“开关迎接败兵”“闭关拒绝败兵”的连串质问。因为,这旧城以及前面的地雷、陷阱其实代替了督战队,孙阁老的面子登时挂不住了。

这还没完,王经略的反击来了:你说那那三座山寨?那是骗人的!只不过是让四万边兵能安心进入新城的说辞,有了这个说辞,他们会高高兴兴的填进去。

而孙阁部身为帝师,却竟然也和那帮兵油子一样,被王经略给耍了,都认为进了城还有退路,这实在太过可笑了!

面对这种险恶的反击,孙大学士无力反击,只能在自己的奏疏中写下:“臣遂无以应”!

王经略很大度,并没有乘胜追击,没有彻底将孙阁老踩翻在地的意思,很大度的坦诚相待。

至此,孙阁老认栽,王经略点道为止,这通过招暂告一段落,孙、王二人这段掐架有了个了断,但是,吃了亏的孙阁老并未就此善罢甘休!

孙承宗又抓住辽民问题,狠狠的参了王在晋一把,加上袁崇焕、孙元化以及辽东的军阀,朝中的东林党火上浇油,终于把王在晋参倒了。

然而,朱由校虽然不管别的事情,但军国大事是一定要管的,于是,下诏问了袁可立。当时,出朝担当登莱巡抚的袁可立上书替王在晋说了好话,因而,王在晋被皇帝调到南京做了兵部尚书。后来,袁可立被贬到南京兵部,王在晋又任吏部尚书,一直到现在。

辽民问题是什么呢?孙承宗怎能用这个把王在晋赶走?这个真是辽事里的关键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相邻推荐:一品武神  穿越之女首富  我道杀天  毒妃倾城:君少,萌宝一送一  清纯学妹爱上我  武侠龙套的逆袭  英雄联盟之王者无双  少年大将军  女人花  致逝去的岁月  现实副本攻略指南  北方之神玄武大帝  家父汉高祖  血狱江湖  恒星时刻  重生成剑灵  七日甜宠娇妻  阴饭碗  重生之锦绣嫡谋  我为兄弟狂!  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